2025年3月11日,沃尔夫奖建筑类奖项首次颁给中国建筑师。徐甜甜的名字与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巨匠并列,但她的战场不在实验室,而在中国乡野的土楼、石宕与竹林间。评委会颁奖词中的“建筑针灸”一词,恰似一柄柳叶刀,剖开了中国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在浙江松阳县横坑村的竹林剧场,高耸的毛竹自然弯曲成穹顶,村民的祭祀鼓点与游客的惊叹声在此交织。这座没有一根钢钉的建筑,正是“建筑针灸”理论的代表作。徐甜甜用设计激活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一整套乡村文化自循环系统:剧场成为非遗表演场所,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40%,村民自制的竹编工艺品通过直播间走向全国。
获得2025年度沃尔夫奖的9位专家学者
针尖上的空间叙事
“针灸讲究穴位精准、力道恰当,建筑亦然。”在福州新闻网专访中,徐甜甜这样阐释她的方法论。不同于大拆大建的粗暴介入,她选择以“微创手术”唤醒沉睡的乡村基因:
浙江缙云石宕改造:将千年采石场废墟转化为9个功能各异的公共空间。8号岩宕内,村民手工凿刻的肌理与钢结构书架共生,阳光从顶部裂隙洒落,读者与采石匠的时空在此重叠。
福建土楼活化:坍塌的夯土墙被改造为观景台,残垣断壁化作历史展廊。徐甜甜坚持使用当地工匠熟悉的建造方式,“要让建筑自己讲故事”。
松阳生产性景观:红糖工坊、豆腐工坊等建筑既是生产车间,又是文化展馆。游客目睹甘蔗榨汁、豆花凝结的过程后,产品溢价可达300%。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策略,使单个项目平均改造成本控制在200万元以内,却撬动数倍于投资的文化旅游收益。
建筑师的乡土基因觉醒
徐甜甜的乡村情结深埋于童年记忆。在福建莆田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百人共居的层叠庭院塑造了她对集体空间的认知。当多数建筑师涌入城市追逐摩天楼时,她逆向而行:“乡村才是中国建筑的DNA库。”
在台州黄岩废弃石窟改造中,她刻意保留爆破痕迹与苔藓群落,仅以 minimalist 的钢架划分功能区。如今这里既是天然剧场,也是地质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这种“修旧如旧”的理念,与评委会“在废墟中发现永恒”的评价形成奇妙共振。
奖项背后的时代隐喻
沃尔夫奖的选择折射出国际建筑界的价值转向:从形式主义的奇观竞赛,转向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徐甜甜的实践恰好踩中三大时代脉搏:
生态文明觉醒:湄洲岛生态博物馆群落项目中,她将妈祖文化与海岸线保护结合,建筑成为生态教育现场。
文化自信重建:松阳系列作品登上哈佛、耶鲁建筑教材,证明乡土智慧具有普世价值。
技术人文平衡:拒绝参数化设计的炫技,转而用BIM技术模拟传统夯土工艺的力学性能。
正如德国艺术院院士评语:“她让建筑回归本质——成为人与土地对话的媒介。”
针灸之后的涟漪效应
奖项揭晓两周后,松阳县政府纷纷收到乡村建筑改造申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乡村振兴课题报考人数激增。徐甜甜团队正将“针灸疗法”复制到木兰溪水利设施活化等新项目,“获奖不是终点,而是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可能性”。
此刻回望那些曾被贴上“落后”标签的土楼与石宕,突然惊觉:徐甜甜的针尖,早已刺中中国城乡发展的任督二脉。
附:徐甜甜简介
徐甜甜,1975年出生于福建,1992年保送清华大学建筑系,1997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GSD)城市设计硕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2020年入选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国际荣誉院士,2024年入选德国艺术院(Akademie der Künste)院士。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包括2022年瑞士建筑奖、2023年柏林艺术奖、美国Marcus建筑奖、Holcim亚太建筑金奖、国际教科文组织(UNESCO)全球可持续建筑奖等。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瑞士门德里西奥(Mendrisio)建筑学院担任客座教授。
徐甜甜近年来专注于中国乡村建筑,她的建筑实践致力于乡村振兴,以“建筑针灸”介入激活乡村文化、农耕产业、旅游经济等综合发展。2019年联合国人居署将松阳“建筑针灸”纳入城乡联系发展的全球示范案例。
沃尔夫奖
沃尔夫奖颁发给来自世界各地为人类利益和人民之间友好关系作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和艺术家,奖项包含科学类和艺术类两大类。科学奖包含医学、农业、数学、化学和物理学五大类别,每年轮流评选四项;艺术奖包含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三大类别,每年评选一项。
曾有多位华人、华裔和中国人获得该奖:1978年,吴健雄获得首届沃尔夫物理学奖获;1983年,陈省身获得沃尔夫数学奖;1991年,杨祥发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4年,袁隆平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4年,钱永健获得沃尔夫医学奖;2010年,丘成桐获得沃尔夫数学奖;2011年,邓青云获得沃尔夫化学奖;2014年,翁启惠获得沃尔夫化学奖;2023年,何川获得沃尔夫化学奖;2025年,徐甜甜获得沃尔夫建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