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五金匠人程志芳:匠心千锤守古法 妙手百炼磨新器

 中新网金华3月13日电 题:永康五金匠人程志芳:匠心千锤守古法妙手百炼磨新器

  作者:张煜欢 郭其钰

  “叮…当…叮…当…”13日,浙江永康一座偏僻厂房的三楼,程志芳正专心致志地敲打一把银色壶坯。

程志芳制作的银壶 浙江省人社厅提供
程志芳制作的银壶 浙江省人社厅提供
一把把高贵华美的银壶,似乎与这个一楼还在生产拖把的简陋厂房有些格格不入。但对于国家一级技师、“永康匠人”程志芳来说,这些早就习以为常。在简朴的环境里,面临传统手工技艺被工业化、机器化所取代的艰难,程志芳试图以孤寂的身影撑起五金工艺行当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千年技艺面临“失传”危险

  被称为“五金之都”的永康,自古就有“黄帝铸鼎”的美丽传说,春秋铸剑、汉造驽机、唐铸铜铳的传统技艺让永康人有了代代传承的“五金”手艺。程家就是传统的五金工匠世家,程志芳的爷爷程文来一辈子都在打银和打镴。程志芳的父亲子承父业后就“肩挑扁担走四方”,并于80年代在永康开了一个五金作坊。程志芳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潜移默化中也锻造了他那颗匠心。

  不过,一开始程志芳却并没有“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五金工匠。

  20世纪90年代毕业后,程志芳遵循父母的意愿成为家里唯一进入事业单位的“上班族”。所以1999年当他辞了“铁饭碗”转行做五金工艺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正因为世代以五金技艺为生,程志芳父亲深知这一行当的艰辛。

程志芳认真制作银壶 浙江省人社厅提供
程志芳认真制作银壶 浙江省人社厅提供
而促使程志芳下定决心重拾祖辈行当的,恰恰源于传承和发扬传统五金技艺的初心。90年代后,永康传统的五金制造业几乎被机器化、工业化所替代,纯手工技艺也渐渐失传。

  “我是‘永康的儿子’,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的责任。”加之一直以来对五金技艺的热爱,程志芳便辞职创办了“掌声工坊”。

  创新:百年“五金”实现华丽“蝶变”

  这条路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走,程志芳打造的第一把壶就让他跌倒谷底。

程志芳认真制作银壶 浙江省人社厅提供
程志芳认真制作银壶 浙江省人社厅提供
这第一把银壶是按照父辈的旧式打法制作而成的,成型后没有任何雕琢。程志芳觉得,他应当在传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创新,让永康的五金从“实用五金”转向“工艺五金”,让银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美感和文化。

  为此,程志芳多次到日本及国内云南、西藏、河北等地学习打壶技艺、寻找艺术灵感,回来后自己琢磨。开始几年他不但没有任何收入,还要贴钱买银锭练手……“是那种情怀和初心让我面对种种诱惑坚持了下来。”程志芳说。

  在几经探索下,程志芳创新出了“一片造”的制壶方法,即将一块银锭纯手工打制成一把银壶,没有焊接、灌模,只经淬炼、锤打、錾刻、打磨、抛光等几道工序反复。程志芳计算过,打造这样一把银壶需要近300个工具、40多万次的敲打,时间少则几天,多则数月。

  “不管怎么变,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不会变。”程志芳说。此外,他还独创出“铜包银”“铁包银”等样式,更创新出融合了金、银、铜、铁、锡的“五金之光”壶。

  “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壶有我的手温、我的心血,也就有了生命力。”程志芳说道。

  发展:18年坚守迎来“工匠春天”

  尽管程志芳的工艺银壶已做得近乎“完美”,但他始终没有因此赚钱盈利。18年来,身边人有的飞黄腾达,唯有程志芳始终是个“匠人”。

  也就是这份匠心和初心,让程志芳赶上了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春风。如今,程志芳不仅成为了国家一级技师,也获得了首届十大“永康匠人”称号。这份坚持和坚守更让他的多个作品屡屡获得国内外大奖。

  “我现在得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手艺人想都不敢想的”,程志芳说,2005年父亲去世时还在担心他做这一行看不到希望、没有出头之日,“如今有了国家的认可、社会的尊重,也可以告慰父亲那一辈的老手艺人了。”

  现在程志芳更想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培养更多新人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已经有6个徒弟的他说:“只要是真正热爱这个行当,只要来学,我都会毫无保留去教”。

  “永康工匠百年锤炼臻于完善”,这幅挂在程志芳厂房墙上的字,既是永康工匠的精神,也是程志芳一直的要求和永恒的追求。(完)